對于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而言,定期排查外周血管疾病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帶來的嚴重危害。近紅外二區(NIR-II,1000-1700 nm)熒光成像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活體成像手段,不僅具有快速成像、多通道信號采集、高靈敏度和無輻射等光學成像優勢,同時也克服了傳統熒光成像穿透深度受限和生物自發熒光干擾等局限性,提供高時空分辨率的結構和功能信息,為滿足慢性病患者對外周血管定期排查的臨床需求提供了新技術。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王強斌團隊和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醫院核醫學科及PET中心張宏教授團隊設計了一個NIR-II比率型熒光探針V&S@Au:Ag2Te,它能精準靶向病灶并介導納米探針進入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以Au:Ag2Te 量子點1600 nm處穩定的NIR-II熒光信號指示探針的分布與攝取情況,并通過對細胞凋亡調節因子ONOO-特異性響應的NIR-II熒光團SY1100在1025 nm處熒光信號的淬滅情況來反映外周血管的損傷程度。借助這種NIR-II熒光血管成像技術,本工作實現了對外周血管疾病進行灌注期的動態監測、循環期的形態學分析以及生物標記物分子檢測,對缺血性損傷和病變進行分級。新型近紅外二區熒光血管成像技術將為慢性病患者外周血管疾病定期、分級檢測和定量風險評估提供新的策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Nano Today (2022,43, 101378)上。